光央这个角色其实很可怜,少时便狂妄自大,不擅表达喜欢,幼稚地将感情压抑在施虐之下,告诉自己“他不过是我的一条狗,这一生都只能听我的”. 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也很可悲,于是所有的爱意变成蛮横霸道的亲吻,变成凶残狠厉的眼神,变成所有屈辱不堪被知晓后却无法伤害对方只能自残的决绝. 他是个暴躁且怂的男孩,眉头从来都是紧锁着,想要的其实很简单,即使不明说也希望那个人能臣服自己,抑或陪伴自己. 而光夫一直以来算是个比较冷静自持的设定,如果不是遇上与光央的事外. 他喜欢光央,也许从强暴女友那刻开始,他要记住光央的味道,这种感官诱惑持续到被救下的光央“女友”,不管和女人如何耳鬓厮磨,所有的记忆不过是好好地将光央隐藏罢了. 他又会真切地为光央感到难过,也许眼泪流到桃子的表层,借以宣泄所有不耻的悲伤. 爱吗?爱的,爱到痛苦. 古老的“道路”母题之下的第三世界寓言,充满着大量的隐喻. 如果说,在现代性的规划中,教师/知识分子被派定为一个重要的角色——现代文明的启蒙者、文化的播种者,我们将看到在影片中的两位教师反倒更像是某种穿村走巷、沿途叫卖“知识”的“小贩”,并“堕落”成乞食者. 另外,除去赛义德临时新房中的一幕,黑板这一负载着现代教育的内涵并充当着现代教育的象征的能指,则无时无刻不充满着荒诞感,呈现在一个不断被转移其功用、丧失其所指的过程之中:担架、掩体、彩礼、离婚赔偿、夹板……如果说教育、教师、黑板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力量和意义,许诺着对愚昧、贫穷中的人们的拯救,那么也正是现代文明、现代社会的灾难(两伊战争),毁灭着.